我的眼里只有塔

我是一个搬运工。

历史上的狄仁杰生平简介


注:本文作者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杜文玉和赵水静,刊于《文史知识》2018年第6期“人物春秋”栏目


狄仁杰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,尤其近年来,其知名度超过了我国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。此外,关于其形象也有不同的说法,有人认为其是政治家、大唐名相,有人以为是神探,破案无数,甚至还被描写为文才出众、武功超群。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?造成其多面形象的原因何在?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探讨的。

 一 家世与生平

狄姓出自姬姓,周成王把他的同母弟孝伯封于狄城(今甘肃临洮),以地为氏,孝伯遂成为狄姓的最早始祖。此后,狄氏宗族世代居于天水(今甘肃通渭西),大约在北朝时移居于并州,具体地点应在阳曲县狄村。唐代的阳曲县城位于今太原市北约十五公里。在狄仁杰之父狄知逊时,其家族迁到了河阳,具体位置在今河南孟津翟泉村北,这里有狄氏家族的祖茔,现存有五六座大冢与两通唐碑。狄仁杰的主要政治生涯是在武则天时期度过的,武则天以洛阳为政治中心,号称“神都”,故在洛阳也有狄仁杰的住宅,位于尚贤坊内。狄氏家族在河南一带生活的人很多,这里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二故乡。

狄仁杰是通过明经考试入仕的,时间约在唐高宗显庆(656-661) 中。其首任之官是汴州(治今河南开封)判佐,从七品下。判佐又称判司,是对诸曹参军事的统称,分掌本州各种具体行政事务。狄仁杰到底充任的是哪一曹参军事,史书缺载,不得而知。在此任上,他得到了工部尚书、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赏识,上奏唐高宗,推荐他任并州(治今山西太原西南)都督府法曹参军,正七品上,主管司法刑狱之事。

上元二年(675年),狄仁杰调入长安任大理寺丞,从六品上,掌管本寺日常事务,并负责审判断罪之事。狄仁杰在此任上做出了突出成绩,高宗遂任其为侍御史。侍御史与大理丞虽然都是从六品的官员,但前者却是所谓清要之官,掌纠弹百官,权任颇重。此后,他还任过度支郎中、宁州刺史、冬官侍郎(掌管土木水利)、江南道巡抚大使、文昌右丞、豫州刺史、复州刺史、洛州司马等职。


武则天天授二年(691),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侍郎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,即当了宰相,这时他已经六十二岁了。这一时期,武则天为了巩固统治,大兴告密之风,任用酷吏,以铲除政敌。狄仁杰拜相不足半年,就被酷吏诬告谋反而抓捕入狱。后因缺乏证据,加之众臣营救,遂被无罪释放。

狄仁杰出狱后被贬为彭泽(今江西彭泽东北)县令,在这里前后四年。万岁通天元年(696),升任魏州(今河北大名东北)刺史。一年后,调任河北安抚使,接着又任幽州(治今北京西南)都督。神功元年(697)闰十月,入朝任鸾台侍郎、同平章事,这是其第二次拜相。

圣历元年(698)八月,兼纳言。九月,以宰相身份任河北道行军元帅,率大军击突厥。突厥退军后,他又任河北道安抚大使,以稳定河北动荡的局势。

久视元年(700)正月,任内史(即中书令的改名,为宰相之一)。同年九月病死,终年七十一岁。这个时间出自多种史籍记载,但可能存在错误,因为千唐志斋收藏的《大周故袁府君墓志铭》为狄仁杰所撰,其中明确记载墓主与夫人葬于久视元年十月廿八日,既如此,则狄仁杰就不可能死于此年九月,而应该死于十月之后的某时。

二 辉煌的业绩
狄仁杰之所以为后世敬仰,是因为一生做出了不凡的业绩,对民众、社会、国家贡献颇大。其主要业绩反映在如下方面:
其一,关心民众,重视生产。狄仁杰曾数次担任过地方官,从刺史到县令,所到之处莫不关心百姓疾苦,轻徭薄赋,劝课农桑,稳定地方秩序,努力为百姓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。

他任宁州(治今甘肃宁县)刺史时,针对当地民族矛盾突出的情况,采取了“抚和戎夏”的政策,稳定了社会秩序。与此同时,他还革除积弊,严禁官吏扰民,注重发展生产,减轻百姓赋役负担,当地人民立碑镌文,以颂其德。贬任彭泽县令时,当地自春至夏,未降雨水,发生了多年未见的大旱灾。百姓无法插秧,靠食野菜草根度日,多有饥饿而死者。狄仁杰心急如焚,他一面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,一面督促百姓生产自救,又上奏朝廷请求免去彭泽等九县百姓全年的租税,使百姓有一个喘息的机会。灾后又采取措施,发展生产,贮粮防灾。百姓们为感谢狄仁杰的大恩,自发地行动起来,为他建造了生祠。

狄仁杰任魏州刺史时,当时正处在与契丹交战之际,河北诸州官员皆动员百姓修城挖壕,修造战具,不仅荒废了生产,还搞得人心惶惶。狄仁杰到任后,认为敌军尚远,遂将百姓放归田里从事生产,同时又暗中加强战备,训练士卒。战后,河北诸州大都残破不堪,百姓不是死于战乱,就是逃往他乡。而魏州在狄仁杰治理下,农业丰收,百姓安居,赋役较轻,社会稳定,战争期间从魏州调发了不少军资粮草,却没有加重百姓的负担。他在魏州仅仅一年,当朝廷将他调任外地时,当地百姓奔走相告,泣涕彷徨,奔赴洛阳,请求狄仁杰留任,当无法阻止时,州人共同出资,为狄仁杰又兴修了一座生祠。

其二,善抚百姓,珍惜生命。垂拱四年(688)九月,狄仁杰被任为豫州(治今河南汝南)刺史。这时官军刚刚镇压了唐朝宗室越王李贞的叛乱,当地官员奉命搜捕李贞党羽,已捕获了五千馀人,牵连欲治罪的达六七百家。为了监督办案,武则天还派来了司刑使督促办案。狄仁杰认为李贞党羽的骨干分子已经伏法,捕获的这些人大都是胁迫无奈而参与起兵的,如果全部处死,不免失之于冤滥。于是他一面请司刑使暂缓行刑,一面密奏武则天陈述了自己的意见,促使武则天下令将这些人由死罪改为流刑。当时狄仁杰思想压力很大,担心蒙受为叛逆者开脱的罪名,几次毁去修成的表章,但最终还是痛下决心,置个人安危不顾,呈上了这道密表。此时朝廷大军尚未撤离,将士们自以为征战有功,横行霸道,桀骜不驯,向当地官府要钱要物。豫州刚刚经过战争的破坏,府库空虚,狄仁杰爱民心切,不愿向百姓伸手,加征赋税,拒绝了这些无理要求。官军统帅宰相张光辅十分恼怒,对狄仁杰痛加训斥。狄仁杰出于爱民之心,毫不示弱,指责张光辅草菅人命,纵容将士抢掠百姓,杀死归降者,冒充军功。张光辅对狄仁杰恨之入骨,回朝后向武则天进谗,致使狄仁杰就任仅仅一个月,就被贬到偏远落后的复州(治今湖北沔阳西南)任刺史去了。

官军长期与契丹、突厥在河北作战,致使百姓流离失所,农田荒芜,村落残破,一派萧条景象。战后,朝廷任命狄仁杰为河北安抚使,与武懿宗、娄师德等人分头巡抚各地,恢复生产,安抚百姓。武懿宗是武则天的堂侄,封河内王,在战争中,曾任一路官军的统帅,遇敌闻风而逃。但在屠杀百姓时却毫不手软,凡百姓有被掳掠或胁迫北去的,返回本乡后,均被武懿宗视为叛逆,全部诛杀,且杀人手段异常残酷,往往把活人开膛破肚,挖取心胆。他还上奏武则天,要求把河北百姓被敌裹胁者全族诛杀,因人反对而未得逞。狄仁杰也上奏朝廷,却要求赦免河北诸州之人,一切不问。他动员逃亡百姓尽快返乡归业,对于曾被敌军驱掠过的百姓,命令官吏和军队护送回乡;由于生产荒废,百姓缺粮,他一面加紧从外地调运粮食,赈济百姓,一面催促官军尽快撤出河北,以减轻百姓供军的负担;他还整顿军纪,严禁兵士抢掠百姓,犯者必斩。经过狄仁杰的精心整顿,河北一带紧张的社会局势渐趋平稳,百姓纷纷回归故里,社会生产得以恢复。狄仁杰的作为与武懿宗的残暴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。

其三,摧毁淫祠,移风易俗。垂拱四年(688)六月,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江南道巡抚大使,这期间他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,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普遍赞扬。江南神灵崇拜的风气自古以来就非常浓厚,祠堂、庙宇之多远远超过北方地区,所造成的社会弊病也是比较严重的。这种普遍的神灵崇拜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,崇拜的对象也是繁多而复杂的,有山川、风雨、雷电、日月、星辰、树神、果神、瓜神、花神、茶神、酒神等。不少历史人物在江南也被尊为神灵,至于宗教中的各种神佛,更是人们敬奉礼拜的对象。祠庙之多,一乡一里必有之,不仅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,有人还借此妄言祸福,蛊惑民心,骗取钱财,弊端甚多。狄仁杰深感如不扫除这些陋俗,既不利于民风的改变,也不利于吏治的整顿。他不是简单地下令焚毁一切祠庙,而是有所选择,除夏禹、吴太伯、季札、伍子胥四种庙外,其馀大部分祠庙全都予以焚毁,共毁去一千七百馀所。而保留的这些祠庙或为中华民族的祖先,或为吴人祖先,或为忠义之士。据载在摧毁项羽庙时,当地人皆不敢前去。狄仁杰知道后十分愤怒,于是撰写了一篇檄文,以正告项羽及其将校,然后命人拆毁项羽庙,竟然十分顺利。这篇名为《檄告西楚霸王文》的檄文,收入唐人张鷟的《朝野佥载》,《全唐文》亦有收录。狄仁杰此举,获得了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高度赞扬,认为可以与日月争辉,并认为这是他的不畏鬼神、反对迷信思想的体现。在狄仁杰之后,韩愈、柳宗元、李德裕等人都有过类似的举动,但都没有狄仁杰此举影响深远,原因就在于他是开风气之先者。

其四,慧眼识才,为国荐贤。作为宰相,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识才荐贤,他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,而是以“薄才华,重才实”为标准,即不重文辞而重实际才干。根据史籍记载,被狄仁杰举荐的人有姚崇、张柬之、桓彦范、敬晖、袁恕己、崔玄、窦怀贞等,史籍记载说有数十人之多。这些人除窦怀贞外,皆在历史上有所建树,如姚崇是促成开元盛世的大唐名相,张、桓、敬、袁、崔等人后来发动神龙政变,恢复了李唐皇室的地位。狄仁杰荐贤还有不少故事,有一次武则天命宰相推荐尚书郎,狄仁杰推荐自己的儿子狄光嗣,被任命为地官员外郎,莅职以来颇为称职,武则天十分高兴,认为他有荐贤不避亲的古风。他推荐张柬之后,被任命为洛州司马。过了一段时间,则天又要他荐贤,他仍然推荐张柬之,武则天说已经任用了,狄仁杰说我是将他作为宰相推荐的,武则天只好升任其为秋官侍郎,后来终于拜了相。

其五,迎归庐陵,匡复唐室。这是狄仁杰被视为千古名臣的主要原因。武则天建立大周政权后,由于是女皇帝,所以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难以解决的矛盾。以自己的儿子为太子,当初建立大周又所为何来?以武氏子侄为继承人,阻力太大,且武氏子侄中也很难找出一位深孚众望者。以狄仁杰为首的一批臣僚坚决主张迎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,反对以武氏子侄为储君。经过了长期的斗争,克服了重重困难,终于说服了武则天,把李显从被贬地房州(治今湖北房县)召回洛阳,重新立为太子。由于此举奠定了中宗李显复辟的基础,加之发动政变的张柬之等人为狄仁杰所推荐,所以千古以来均将其视为唐祚中兴的功臣。


评论

热度(85)

  1. 共9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